document.write('
')
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专题 > 正文

他比诸葛郭嘉还更厉害 三国第一名嘴竟然是他

来源:中华诗词网 | 作者:张良 | 发表时间:2022-04-19 14:11:55 | 点击:150
俗话说“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”,武将可以“TOP10”,但文官要“TOP10”就有点牵强附会了,但我又实在想不出比这更

俗话说“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”,武将可以“TOP10”,但文官要“TOP10”就有点牵强附会了,但我又实在想不出比这更

  俗话说“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”,武将可以“TOP10”,但文官要“TOP10”就有点牵强附会了,但我又实在想不出比这更合适的词,所以就牵强一回历 史 网。大家莫怪!今天评的是三国第一名嘴。

他比诸葛郭嘉还更厉害 三国第一名嘴竟然是他

  网络配图

  第五位:河北献策的田丰和沮授。

  颠峰演说:田丰和沮授的悲哀进谏。

  谋士田丰曰:“兵起连年,百姓疲弊,仓廪无积,不可复兴大军。宜先遣人献捷天子,若不得通,乃表称曹操隔我王路,然后提兵屯黎阳;更于河内增益舟楫,缮置军器,分遣精兵,屯紥边鄙。三年之中,大事可定也。”

  谋士沮授曰:“制胜之策,不在强盛历 史 网。曹操法令既行,士卒精练,比公孙瓚坐受困者不同。今弃献捷良策,而兴无名之兵,窃为明公不取。”

  可惜了河北的两大谋臣,要按他们的意见三国历史必然改写!

  单从他们言论来看,没有任何问题。虽然不是妙语连珠,但句句在理,字字实情。如果说是语言的问题导致袁绍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,那可真是屈罔了他们两位。

  但可惜的是他们碰上了一个XX的主公,结果使这么精彩的演说没有了价值,没有了意义。说实话,他们的演说更确切的话说是战略演说,真的是高超,所以留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,试想,如果袁绍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会8_8_8_8_4_4_0_0_c_o_m。。。。。。

  可惜这些都没价值了,否则这就是凌驾于“隆中对”之上的演说!因为他可以使隆中对没意义(-_-!我说这些有意义吗?)这两句话是两位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言论,却落个这样下场!

  也许就像田丰先生说的:“大丈夫生于天地间,不识其主而事之,是无智也!”可悲,可叹!

  最后颁发给二位最最倒霉奖!

  第四位:江东美周郎。

  颠峰演说:周瑜谏孙权,决计破曹操来自

  瑜曰:“操虽托名汉相,实为汉贼。将军以神武雄才,仗父兄余业,据有江东,兵精粮足,正当横行天下,为国家除残去暴,奈何降贼耶?且操今此来,多犯兵家之忌:北土未平,马腾、韩遂为其后患,而操久于南征,一忌也;北军不熟水战,操舍鞍马,仗舟楫,与东吴争衡,二忌也;又时值隆冬盛寒,马无藁草,三忌也;驱中国士卒,远涉江湖,不服水土,多生疾病,四忌也。操兵犯此数忌,虽多必败。将军擒操,正在今日。瑜请得精兵数万人,进屯夏口,为将军破之!”

他比诸葛郭嘉还更厉害 三国第一名嘴竟然是他

推荐阅读:残忍粗暴的独眼帝王:他比暴君桀纣还要歹毒!

  网络配图

  周瑜的入选主要是他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的绝妙分析。短短几句话,好象把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全给扒光了一样!

  孙权十分明白自己的处境和当前形式。要是不抗曹自己就“位不过封候,车不过一乘”历.史.网。但曹操太强,能打赢吗?

  在这种情况下“内事不决,问张昭;外事不决,问周瑜”,周瑜被推到了历史的最前沿。美周郎虽然气量狭小(写这句话我都不好意思,太对不起周瑜,都是罗贯中的错!)但他绝妙的敌我分析可以媲美毛主席的《论持久战》,堪承典范!于是孙权被说服了,决计破曹操,至于后来“兵数分析”倒落了下乘,所以这是周瑜短暂生命的演说颠峰!

  周瑜的入选是由于以后的那场辉煌的赤壁之战,正是和他的演说相吻合!那些诡辩,雄辩和狡辩,又怎能比得上这堂堂之阵,正正之师!

  第三位:铁口郭奉孝。

  颠峰演说:郭奉孝十胜十败说。

  嘉曰:“绍繁礼多仪,公体任自然,此道胜也;绍以逆动,公以顺率,此义胜也;桓、灵以来,政失于宽,绍以宽济,公以猛纠,此治胜也;绍外宽内忌,所任多亲戚,公外简内明,用人惟才,此度胜也;绍多谋少决,公得策辄行,此谋胜也;绍专收名誉,公以至诚待人,此德胜也;绍恤近忽远,公虑无不周,此仁胜也;绍听谗惑乱,公浸润不行,此明胜也;绍是非混淆,公法度严明,此文胜也;绍好为虚势,不知兵要,公以少克众,用兵如神,此武胜也。公有此十胜,于以败绍无难矣。”

  好一个郭嘉,真是语惊四座。在那种袁强曹弱的情况下,他竟然分析的如此透彻,“入骨三分”,真实痛快淋漓!曹操怎能不喜?!

  孔融等说什么袁绍势大,那不过是和张昭一样的腐儒之见!

  郭嘉的生命是短暂的,但他的谋略却是超人的,即使死前还遗计定辽东来源星辰诗词网在线阅读。曹操赤壁败后也痛哭郭嘉早亡。但这“十胜十败”才是他做为一流谋士的精华所在。道,义,度,谋,德,仁,明,文,武!真乃妙论,高论!

相关文章
热门标签
友情链接
Copyright © 2002-2017 nqxcb.cn. 中华诗词网 版权所有
唐诗宋词古诗赏析-中华诗词网苏ICP备19029304号 | 网站地图 | TXT | 法律声明:如有侵权,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。管理员邮箱:l39404356youjia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