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ocument.write('
')全文共有 4200 字
如果觉得页面很长
那是因为留言很多
我写过许多关于行动和目标的文章。在这些文章的评论区,经常能看见这样的留言:
可是,我就是对什么东西都不感兴趣,感觉提不起任何动力,怎么办呢?
这么严重的朋友也许不多,但是,几乎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,都一定体验过同样的情绪:突然之间觉得一切十分乏味,什么都不想干,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,不由得问自己: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?我做这些是为了什么?
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,都是一种对当下的抽离和「无意义感」,只是程度差别罢了。你可以把它叫做空虚,也可以叫做无聊。
不知多少人有过这样的感受:我们的生活日益变好,可选择的娱乐方式日益丰富,但我们的快乐却并没有变得更多,相反,而是变得越来越少了 —— 我们更容易感到无聊,打不起精神,提不起兴趣,觉得一切都那么乏味,令人昏昏欲睡……
拿我自己来说:十几二十年前,我非常热衷于玩游戏,那时时间不多,从游戏里面却得到了许多快乐。而现在,时间更多了,也更自由了,反而没有动力去玩游戏了。不是说它们不好玩 —— 画面更精美了,战斗更激烈了,游戏性也更丰富,但就是始终提不起兴趣沉浸进去。买回来的新游戏,也一直束之高阁,静静积灰。
我想,可能许多朋友也有同感:现在的影视剧能看的太少了,喜欢的音乐基本都停留在十年前,小说没意思,游戏不好玩,综艺很无脑,社交媒体上更是充斥着垃圾信息……总而言之,对一切大众娱乐都感到非常无聊。
那么,我们生活的乐趣究竟来自什么?
过年期间,我在公众号做了这么一个互动话题,收到好几百条回复。我挑选了一些放在文章末尾,如果你有过这样的困扰,希望它能给你一些启发。
不过,在此之前,不妨让我们来深入聊聊「无聊」。
究竟什么是无聊?为什么我们会有「无聊」这种情绪?
说到这个话题,很难不提这么一个经典实验:2014 年的一项实验中,心理学家发现:与其让人们待在一个空房间里15分钟,什么也不做,他们宁愿电击自己,尽管后者会带来轻微的疼痛感。
为什么会如此呢?一个可能的原因是: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天性,一定要时刻保持对环境的关注和觉察,从中发现威胁和机会。这是从远古遗传下来的本能。凡是不具备这个本能的个体,都无法将基因遗传下来。
这就导致了,我们的大脑是始终需要将注意力投注在某些事物上面的。一旦它发现没有可以投注的对象,就会产生一个空洞 —— 这对于大脑来说,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态的、不稳定的状态。这种状态表现在外,就是无聊。
换句话说:我们的注意力一刻都不能停下工作,它一定要把目光放在某样事物上面。一旦它发现周围的环境非常熟悉,抑或非常简单,不存在这样的事物,它就会非常痛苦。为了缓解这种痛苦,我们甚至不惜于伤害自己,因为这种伤害能带来「新鲜感」,唤起注意力。
也就是说:对于大脑而言,无聊实际上是什么呢?是一个警告。它相当于在警示我们:当前的环境对大脑来说已经「不新鲜了」,是时候换一个环境了。
心理学家 Plutchik 也认为:无聊可能是进化出来的,是一种让大脑更有效地进行自我防卫和保护的机制。它有助于我们不断改变和适应环境,从而避免长期停留在一个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环境里面。
所以,如果你感到无聊,那么请打起精神: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。因为它的本质,是你的大脑在告诉你:你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个环境,完全适应了当前的生活模式,是时候引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了。
但要注意的是:当我们陷入无聊的时候,另一个东西也特别容易被激活:默认模式网络(DMN)。
原因很简单:大脑发现外在环境没有值得我们去注意的,那么自然而然就会把注意力投注在内在上,也就是激活DMN。
但是,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讲过:当DMN被激活的时候,绝大多数时间里,它都不会带来快乐,而是带来种种负面情绪 —— 因为它倾向于把过去发生过的不愉快,一件件拿出来咀嚼、反刍、消化……
因此,无聊本身可能没什么,但它很可能成为降低我们幸福感的催化剂。
前面讲过,无聊是一种大脑的进化机制,也就是说,它从我们祖先的时期就已经存在了。
但是到了现代,这种情绪逐渐被放大、蔓延,乃至于成为一种「无聊瘟疫」。一个核心的原因就在于:这个时代的刺激实在过于丰富,我们的感官已经被锤炼得过于强大,远远不满足于传统的生活方式了 —— 我把它叫做「感官饱和」。